索引号: | 14252938/2025-00014 | 信息分类: | 劳动、人事、监察/其他 / |
发布机构: | 市人社局 | 发文日期: | 2025-02-18 |
文号: | 无号 | 主题词: | |
信息名称: | 2025年人社工作计划 | ||
内容概览: | |||
时效: | 有效 |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紧紧围绕“冲刺决胜”年度工作主题,锚定“全市创一流、全省勇争先、全国有影响”目标追求,立足“稳就业、保民生、聚人才、促和谐、优服务”五大职责,实施“就在港城”“暖心社保”“人才强基”“安薪无忧”“环境优化”五大工程,持续推动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创特色、走在前,实现“十四五”圆满收官。
(一)聚焦发展、富民增收,实施“就在港城”工程。紧扣“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年”目标,研究制定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体落实措施,促进就业和产业协同发展,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.5万人。开展“技能照亮前程”培训行动。大力推行“岗位需要+技能培训+技能评价+技能竞赛+就业服务”五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,围绕“低空经济”“数字经济”“银发经济”等新经济形态,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6000人次,在岗农民工稳岗能力提升培训2000人次,分类组织制造业、数字技能、康养服务等技能培训5000人次,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。促进供需精准对接。紧扣我市石化、医药重点产业需求,统筹开展春风行动、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招聘活动500场次,充分保障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。制定赴外招聘补贴、外籍人员首次来连就业补贴等政策,举办劳务基地连云港行活动,新建劳务基地10个。强化重点群体帮扶。推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,精准实施就业困难人员“131”援助举措,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,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,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万人。完善就业服务体系。依托“港城快工”平台,构建全市数智零工市场服务体系。建设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,打造直播带岗基地,创建3个精品劳务品牌,高标准建设创业孵化载体,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个。搭建“创业一件事”服务场景,打造创业服务事项一链办、打包办的创业服务模式,扶持自主创业1万人。
(二)深化改革、兜牢保障,实施“暖心社保”工程。持续擦亮“暖心社保”服务品牌,将更多人群纳入社保覆盖范围,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。平稳推进社保改革。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,做好政策衔接,加强宣传引导,优化退休流程,做好被征地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服务,确保改革平稳落地。扎实开展参保扩面。推进“数据找人”社保扩面专项行动,强化市县、部门联动,依托大数据精准聚焦未参保企业职工、新增就业职工、断保人员、被征地农民、参加居保的富裕群体等五类重点对象,高质量推动参保扩面,全年新增社会保险参保4万人。落实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。提升工伤预防成效。围绕重点行业,依托各类产业园区,聚焦新就业形态人员集中的重点平台企业开展工伤预防宣传培训。发挥龙头企业的工伤预防辐射带动效应,传播预防理念,建设企业安全矩阵。持续提高待遇水平。按照上级部署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工伤待遇,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计发规则调整工作,做好退休“中人”正式待遇计发。落实特殊困难群体城乡居保费代缴政策。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,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,提升缴费水平。扩大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覆盖面。筑牢基金安全屏障。持续推进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,抓好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,强化社保业务内控机制建设,切实维护基金安全平稳运行。
(三)产才融合、夯实基础,实施“人才强基”工程。全力打造人才“引育用留”全链条支持体系,建强技能人才、专技人才、乡土人才三支队伍,为我市新质生产力及重点产业发展筑牢人才基础。多措并举引才。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需求开辟赴外引才专线,举办赴外引才活动不少于20场次。办好春、夏季人才交流大会,开展“人社局长校园行”“市情大讲堂”“优秀学子看港城”等活动。组织开展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。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5000个,新增参保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3万人。精准施策育才。技能人才培养方面,办好第六届连云港技能状元大赛,新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、技能大师工作室,新增技能人才1.9万人。专技人才培养方面,持续深化职称评价制度改革,鼓励民营企业优秀人才直接通过绿色通道申报职称,挖掘扶持一批优秀博士后及科研项目,新建博士后科研载体2家,新增进站博士后8人。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,开展继续教育6万人次。乡土人才培养方面,开展省市级“三带”计划遴选,争创省市级载体平台,发展乡土人才队伍。打造品牌用才。深化“连专家”品牌,组织好“百名专家科技服务进百企”活动。擦亮“海燕计划”品牌,出台支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扶持新政。指导技工院校提高培养层次、优化专业结构,推动连云港市技工学校升格。优化环境留才。积极参与人才新政3.0版制定,加大新政落实力度。配合市委人才办办好“5·21人才日”“11·8双创周”活动,引导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聚连留连。打造全省人才码与电子社保码数字化应用场景融合试点示范项目,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。开展事业单位新聘人员岗前培训。完善人事考试制度,以规模化的人事考试支撑“考试经济”发展。
(四)完善机制、协同发力,实施“安薪无忧”工程。突出源头管控、防治并举,全力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,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向纵深发展。高效推进治理欠薪。将今年定为“治理欠薪工作夯实基础年”,坚持源头治理、系统治理、依法治理,力争在省年度考核中争先进位、国家欠薪平台线索量有效下降、不发生欠薪重大舆情及极端事件。着力摸清底数、抓早抓小,推广应用开发区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,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“四项制度”,推进在建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“月结月清”。用好市治理欠薪工作机制,加强调度、部门协同,每月联合执法化解处置欠薪案件,对疑难复杂案件实行领导包案、挂牌督办、联合会办。综合运用“双随机”“综合查一次”等手段,强化对企业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查处,联合公安部门快速受理、侦办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,严惩恶意欠薪行为。稳妥有序开展劳动监察体制改革,组织执法业务能力培训,推动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业务深度融合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。重点选择用工100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和新就业形态企业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培育,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。深化企业用工帮扶行动,新增帮扶企业100家。开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专项行动,规范引导新业态企业用工行为。做好全国裁审信息比对机制建设试点工作,打造裁审对接“连云港样板”。依托四级基层治理服务中心力量,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、乡镇(街道)调解组织建设。加大人才培养与储备力度,建强县区仲裁员队伍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。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,推进公立医院、高校、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,做好义务教育工资待遇保障。开展企业薪酬调查,适时调整全市最低工资标准。完善事业单位工资管理,进一步发挥绩效工资总量增核政策效应,推动事业单位公共资源开放共享。
(五)强化服务、提升效能,实施“环境优化”工程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不懈追求,让企业群众切身感受到人社服务的速度与温度。提升公共服务效能。深入实施“不对应审批”改革,大力推进“网上办、智能批、不见面”“综窗收、随机派、分类审”,减少人为干预,提高审批服务效率。清理现有服务事项证明材料,进一步推进减证便民。继续推进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,加快人才服务事项整合,开展退休档案预审改革。纵深推进“社银合作”,建立网点运行评估机制,持续扩大网点覆盖面。加强人社基层平台建设,规范基层履职清单,推进人社服务就近办理。加大12345工单督办力度,提升处置质效。推进信息平台建设。以“港城快工”数智零工市场、“数治社保”智慧管理平台等创新项目为抓手,加快“数字人社”建设步伐。系统整合各信息平台场景,打通数据共享渠道,打造人社智慧协同平台。探索社保卡“一卡通”在资金发放、扫码支付等新领域的应用,不断扩大社保卡同城待遇辐射范围。推出社会保障卡惠民服务优享活动,进一步让利群众、促进消费。全力做好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。健全政企沟通机制。全面梳理我市重点产业企业,开展“百人千企”人社专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,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走访,精准提供员工招聘等“一对一”人社服务。全年开展人社会客厅活动8期。